专家说|中国电科38所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王吉喆:“设计+高新技术”更好服务目标群体
详细说明
他们讲究灵感、富有激情、热爱生活,
在细微之处洞悉创意
他们是一群不能轻易被定义的人
但他们并非遥不可及
他们就在这里
《专家说》将通过真实的采访干货,让你感受各行各业专家的独到见解,
看他们如何推动企业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融全球智力,促泉城发展!
真知灼见,本期嘉宾——王吉喆。
让我们用世界的眼光,看泉州!

专家简介
王吉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副主任。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德国红点奖至尊奖、美国IDEA奖银奖、中国国际青年设计师大赛金奖等奖项30余项。并被授予“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安徽省向上向善好青年(创新创业类)”等荣誉称号十余项目。王吉喆长期致力于军用电子装备及电子信息产品的创新设计与研发、设计驱动型产品品牌开发等工作。先后承担包括人民大会堂安检系统、“JY-XX”系列地面高机动雷达、太赫兹批产等国防重大科技项目二十余项。助力中国电科38所工业设计中心获评军工电子信息领域首家 “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
专家话刺桐
✦大赛作为设计与制造的纽带
Q
“刺桐杯”国际设计大赛征集方向都是针对泉州优势产业,您觉得泉州的制造业企业该如何去消化吸收转化大赛的成果呢?
✦将核心价值由抽象转化落地
Q
您觉得“刺桐杯”国际设计大赛的参赛者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工作才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呢?
A:首先是要了解泉州的相关产业布局并确定本次设计大赛的设计需求及目标,解决问题的维度有很多,但最终确定解决的一定是某个问题,某个痛点或者带给用户怎么样的价值,此时确定核心价值,后续设计都会围绕着这个核心价值。
其次是设计调研,竞品分析,用户研究等;确定好设计的核心价值,这当然是抽象概念的,这就需要一些数据支撑以此判断价值是否真的存在。
最后是设计执行阶段,价值概念从抽象到落地,如何落地,就是设计阶段完成的,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平衡,平衡产品价值和用户之间的关系,这个过程需要不断的重塑-推倒-验证。当然, 也许你的概念非常有效,但是展示出来能否很清晰的表达出核心思想,也是是至关重要的。
专家聊设计
✦灵感来源于积累还有自己的认知层次
Q
您的设计灵感都来源于哪里?
善于归纳总结,多看好设计、多学习来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拓宽我们的眼界,从优质的设计或前沿技术中我们就能获取经验和感悟。用方法弥补灵感,学会归纳总结提炼出设计的方法,这些方法在设计项目中比灵感更实用。
✦获奖不是生涯的重点而是前往新高地的起点
Q
您获得了许多的设计奖项这对您后续的设计研发道路带来了哪些帮助?
专家谈产业
✦内在+外在寻求打破思维定势的方法
Q
企业内的设计研发团队在时间长之后会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您觉得如何才能打破这种思想的禁锢,形成突破呢?
其次企业也要鼓励与营造这种不断创新的氛围,为员工创造有利环境。企业为营造创新环境,定期组织设计分享,鼓励员工走出去多看、多学;邀请设计人才定期进行设计分享交流,保证员工思维的活跃度;针对设计团队与个人,采用设计项目轮换的方式,减少重复设计。
✦“设计+高新技术”更好服务目标群体
Q
科技要为人服务,您觉得企业在引入高新技术的同时,如何让这些高新技术更好的服务目标群体?
A:首先,以企业需求为主导,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手共推科技成果转化。企业主动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进行需求定制;尝试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结成利益共享的共同体,提高高校与研发机构的积极性;
其次,以“设计+高新技术”驱动创新发展,高新技术、高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涌现,设计也在不断为创新进程带来全新思路。通过设计实现各个不同环节的优化和链接,促使高新技术转化为产品,更好的服务目标群体。
最后,正确对待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产业竞争力的核心,企业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在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更具竞争力。
后记
从访谈中我们能感受到王吉喆先生对于研究的严谨与在创新过程中缜密的逻辑性,形成自己一套方法论。如今设计已不再是一个人单一的思维创造,而是需要多去观察,多去感受,多去开拓自身认知的边界,才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设计。
联系我们
“泉州市工业设计专家智库”征选工作的通知
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文件